今年,國務院在全國確定了包括深圳在內的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其中,作為國內最早提倡垃圾分類城市之一的深圳,再次成為解決垃圾分類問題的焦點。
6月份央視《新聞周刊》欄目播出的一期節目率先聚焦生活垃圾分類,關注垃圾分類的著名主持人、記者白巖松在節目中對深圳市發布《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引》給予肯定與鼓勵,他表示,這意味著垃圾分類在深圳將由鼓勵變成強制,稱這一舉措是全國推廣垃圾分類工作的破局之舉。
深圳這一做法不僅得到全國多家媒體的關注,更引發市民的廣泛關注。從6月3日深圳市城管局發布國內首份《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推動深圳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邁出關鍵一步、實質性一步以來,深圳的生活垃圾分類究竟還采取了什么蓄勢破局的措施?深圳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深圳多措并舉,正在探索生活垃圾分類的“深圳樣本”、“深圳模式”。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摸索、總結,深圳已具備強制分類的條件,深圳全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時代到來了。
積極構建八大類生活垃圾大分流處理體系
在日常產生的生活垃圾中,有一部分垃圾具有資源利用價值,但市場上還未自發形成回收處理體系。為了在前端能夠最大化資源利用,市城管局按照不同的種類,從垃圾中分流出大件垃圾、餐廚垃圾、有害垃圾、綠化垃圾、果蔬垃圾、廢舊織物、年花年桔、玻金塑紙八大類垃圾,實施大分流處理。目前,八大類垃圾分流處理體系已率全國之先初步建成并在不斷完善,日處理量不斷攀升。這一舉措既實現了這八大類垃圾回收的資源化再利用,又有效減少垃圾填埋與焚燒的末端處理壓力,為深圳全面推行垃圾強制分類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打通了資源類垃圾回收的渠道和機制。
如何處理廢舊沙發、床墊等大件垃圾,常讓人為之苦惱。賣廢品不值錢,還要自己花錢處理。現在,十個區(新區)均建立了大件垃圾預約回收制度。以住宅區或社區為單位指定大件垃圾投放點,實行定點投放、預約清運,各區確定運輸處理企業,向社會公布投放指引、預約清運方式,末端處理以資源化利用為主。目前,全市收運處理大件垃圾400噸/日。
餐廚垃圾事關餐桌安全,我市已建成運營羅湖區、南山區、鹽田區、龍崗區、龍華區5座餐廚垃圾處理設施,總處理能力1130噸/日,目前收運處理量約900噸/日,占全市餐廚垃圾總產生量約50%。
在有害垃圾分流處理上,市城管部門招標委托有資質的企業對全市廢電池、廢燈管進行集中收運和無害化處理。今年截至6月底,全市共設置廢電池專用回收箱約21000個,回收廢電池約8噸;共設置廢燈管專用回收箱約12000個,回收廢燈管約31噸。
全市市政公園、郊野公園的綠化垃圾實行就地粉碎回填利用,全市社區公園的綠化垃圾就近處理。城管部門正在郊野公園探索建立集中堆肥利用試點,消化其他公園不能完全就地就近處理的綠化垃圾。目前,全市133個公園分流處理綠化垃圾約100噸/日。
全市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超市的果蔬垃圾實行就地脫水或粉碎后綜合利用,或納入餐廚垃圾處理體系。目前,全市15個場所分流處理果蔬垃圾120噸/日。
城管部門積極引進有分揀場所和再生利用渠道的回收企業,在住宅小區(城中村)設置專用廢舊織物回收箱。今年截至6月底,全市共設置廢舊織物回收箱約3900個,回收廢舊織物4噸/日。
依托大件垃圾投放點,全市所有街道已實現年花年桔定點投放、預約清運、資源利用處理。2017年春節共回收年花、年桔約181萬盆,較2016年增長約114%。
今年10月底前,全市住宅區(城中村)玻金塑紙分類收集容器將完成配置。物業服務企業負責收集容器的保潔維護等日常管理,并通知收運企業及時回收;各區統一招標專業收運企業提供免費預約回收服務,每月至少巡回收運一次。
發放國內首份家庭垃圾分類投放指引
只有當市民、家庭都參與進來做好垃圾分類時,垃圾分類的全民時代才真正到來,全民分類才有意義。對此,市城管局、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編制一份《深圳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引》,并于6月3日,在全市及十個區(新區)同時舉辦了“全民分類時代·邀您共同見證”深圳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引發布會,2017位深圳市民共同見證了《指引》的發布,加強向市民宣傳、推介、發動。
“深圳這次指引有兩大特點,第一比較具體,第二比較務實。具體就是把分類類別和常見物品都列出來了,可操作性比較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如此評價了這份指引。還有業內人士表示,相比于以往對垃圾進行粗略分類的做法,這份《指引》對垃圾投放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劃分。
發布會過后,我市各區、街道及時印制《指引》,并通過多渠道發放入戶。截至6月底,全市共印制分類投放指引超過260萬份,主要通過社區、物管、義工、NGO組織以及專業公司等入戶發放或投放到信箱,并向居民詳細講解指引內容,引導居民參與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指引要進家庭,垃圾分類投放設施要進社區、進小區、進城中村。”市城管局局長王國賓強調,深圳不僅要給居民一個清晰的垃圾分類投放指引,還要給一個垃圾分類投放處,屆時,居民小區里,投放指引清晰,設施布局完善。
眼下,各區(新區)在加緊派送《指引》給每家每戶的同時,也在加快布局住宅區(城中村)生活垃圾分類設施(有害垃圾和玻金塑紙投放點、廢舊織物投放點、大件垃圾及年花年桔投放點、其他垃圾投放點),待10月份,設施配備到位即啟動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
為推動這兩項工作的開展進程,6月28日,市城管局舉辦全市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專題培訓會,各區城管局、街道辦分管領導及業務骨干共200余人參訓,市城管局副巡視員楊雷就具體推進方法進行指導,并提出工作要求。此外,組織開展“行走深圳”生活垃圾分類督導,以“行走”促落實、促轉變、促提升。目前,市、區、街道和社區通力合作,嚴格落實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培育引導市民規范進行垃圾分類,養成文明生活習慣。
加快推進深圳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立法
深圳人口密度大,伴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多,生活垃圾的產生量將會越來越大。遍觀許多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國家和地區,有一條共性經驗和啟示是,法律先行,通過嚴格的立法和執法保障來推動。2015年8月1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管理辦法》這一政府規章頒布施行,我市一直在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但總體來看,仍處于全民參與垃圾分類的起步階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強制力。
“人人都產生垃圾,人人都有責任進行垃圾分類。如何從源頭上減少垃圾,推動每一位市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必須要有嚴格的立法保障,否則垃圾分類極有可能成為紙上談兵。”王國賓說。
如日本《廢棄物處理法》規定:未按要求分類投放廢棄物者將被處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83萬元)以下罰金;胡亂丟棄廢棄物者為企業或社團法人,將重罰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00萬元)。
德國設有“環境警察”,一旦發現居民亂倒垃圾,就會發警告信,如不及時改正,會發罰單,再不改,收取垃圾清運的費用就會提升,從而加重整個小區住戶的垃圾處理費用,不僅會招來鄰居的譴責,甚至有可能被管理員趕出公寓。
臺北市則采用流動式垃圾收運模式——“垃圾不落地”,即取消設置在馬路邊的垃圾投放點,強制要求居民在指定時間段內拎垃圾到垃圾收運車停靠點,把垃圾投放到垃圾收運車內。臺灣從2005年開始強制要求居民把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和一般垃圾三大類,對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費隨袋征收,投放一般廢棄物時必須使用專用垃圾袋,售賣專用垃圾袋得到的費用則作為垃圾費上繳財政。
為此,深圳在認真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先進經驗,總結《辦法》實施一年來成效的基礎上,已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地方立法計劃。目前,《深圳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條例(草案)》已初步形成,正在研究、推進階段。這意味著不久的將來,深圳將用法治的強制力推動強制分類,用嚴格的罰則保障強制分類的推行。
一流標準建設改造所有垃圾處理設施
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到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垃圾分類的末端處理水平、能力和標準,更是一座城市垃圾綜合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
數據顯示,深圳目前日產生垃圾量約17500噸,為進一步實現生活垃圾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處理,深圳正采用國際最先進技術與標準建設與改造全市所有垃圾處理設施。到2018年底深圳的垃圾日處理能力將達到18000噸以上,實現分類以后的垃圾全量焚燒。
目前,鹽田垃圾焚燒廠已完成提標改造,目標成為全國乃至全球垃圾焚燒廠的典范。新建的東部環保電廠等三大垃圾焚燒處理項目的焚燒爐、余熱鍋爐、煙氣凈化系統關鍵部分、垃圾吊均采用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垃圾滲濾處理后進行回用,實現循環經濟;煙氣排放制定“深圳標準”,高于國家、歐盟標準。
據悉,今后,我市所有的垃圾處理設施不但具有世界一流的設施,而且是集科普教育、綠色低碳、工業旅游、市民休閑于一體的宣教基地。
與此同時,深圳還著力探索研發生活垃圾超高壓分質和干濕分類減量資源化技術與工藝。在下坪填埋場開展的穩定性測試,通過超高壓機械設備,將原生垃圾分成干濕兩類組分,其中干組分進行焚燒,濕組分作生物處理,可減少一半的焚燒處理量。經連續測試,順利通過住建部的科技成果鑒定。
“廚余垃圾家庭粉碎處理成套設備研究與應用示范”項目已獲住建部2016年科技項目計劃立項,深圳是全國唯一示范城市開展相關測試工作。
此外,全面加強生活垃圾處理全過程監管。垃圾焚燒煙氣污染物排放數據通過在線監測系統實時獲取;市、區城管部門向各項目派駐監管小組,每月形成監管報告作為垃圾處理費支付依據;委托第三方專業檢測機構,每季度對全市5座垃圾焚燒廠和3座衛生填埋場的煙氣、滲濾液等指標進行檢測。同時,組織由政府人員、專家、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居民代表等組成的聯合共建小組,對垃圾處理設施運行情況進行嚴格監督檢查。借助市政府市民熱線、城管熱線、環保郵箱和數字化城管等平臺,充分了解垃圾處理設施周邊居民訴求,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為了贏取社會信任支持,以東部環保電廠項目及其配套項目為核心,在龍崗河南岸坪地牛眠嶺、馬塘兩個居民小組約1.5公里范圍內規劃建設國際低碳城節能環保產業園,積極發展與之相關聯的低碳節能環保產業及延伸產業。
廣泛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科普教育
持之以恒推進垃圾分類需要社會治理水平提高和全民參與的深度。為廣泛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科普教育,深圳近年來積極創建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學校,推進建設生活垃圾分類科普教育基地,推進建立街道生活垃圾分類示范點等。
目前,深圳已在全市中、小學校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學校創建,編制印發不同學齡階段的專題知識讀本,舉辦幼兒園、小學、中學及高校專題培訓共300多場,開設常態化主題班會課和社會實踐,引導全體師生身體力行生活垃圾分類,發揮“小手拉大手”作用。2017年創建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學校覆蓋率為50%,2018年覆蓋率達到100%。
今年12月底前,各區(新區)將結合轄區特色分別規劃建設1處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基地或者體驗館,作為轄區中、小學校定點科普場所,宣傳垃圾分類、垃圾處理、生態環保理念等知識,并免費對外開放。
各街道將選取工作成效突出的社區作為生活垃圾分類示范點,全面總結歸納在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引入戶、投放設施配備、后續管理、收運處理、組織發動和社會參與等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形成工作模式并推廣實施。
每周六是全市“資源回收日”,當天住宅小區(城中村)將統一回收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引導居民養成在家中暫存并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的良好習慣。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共開展“資源回收日”活動約18000場。
此外,深圳還發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深圳生活垃圾分類公益服務聯盟、義工和NGO組織等積極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宣教、引導和督導工作,依托公益組織成立生活垃圾分類社會監督員隊伍進入社區,發動居民參與并踐行生活垃圾分類,使“垃圾分類,人人有責”的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形成“社會參與”的規模效應。